甘蔗粉壟“145”技術崇左首試效果良好
崇左訊(記者 羅吉華) 10月15日,天空下著雨,在江州區新和鎮“甘蔗粉壟‘145’試驗示范項目”現場,崇左市三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平海看著采用粉壟技術種植的甘蔗長勢喜人,他笑容滿面。
“采用粉壟耕作技術種植的甘蔗,在不增用肥水和管理成本的條件下,比傳統耕作的甘蔗有效莖更多,蔗莖更高、更粗,葉片更濃綠,估計每畝能增產1噸左右。”謝平海說。這個項目是今年5月15日粉壟耕作整地機械種植的,因干旱缺水,6月初才出苗生長,8至9月間崇左有一段時間持續嚴重干旱,采用傳統模式耕作的甘蔗受到了嚴重影響,但是采用粉壟技術種植的甘蔗卻表現無恙,長勢良好。
據謝平海介紹,新和鎮“甘蔗粉壟‘145’試驗示范項目”,由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和崇左市三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實施,示范面積100畝。技術方法是實行寬窄行,粉壟窄行寬90厘米、深50厘米,甘蔗雙行種植,寬行的行距為2米;同一塊地的對照處理,是拖拉機常規整地,也與粉壟一樣,種植帶甘蔗雙行,寬行行距也是2米。兩者的施肥水平和田間管理一樣對待。
據介紹,該項目的技術是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韋本輝,基于總結其10年來粉壟甘蔗研究,發明高效耕作的空心“兩刀鉆”甘蔗專用粉壟機,以及廣西甘蔗遭遇“三旱一低”(春、秋、冬旱和冬春低溫)影響單產提升、長期連作地力難以為繼,不能持續發展的情況而提出來的。
“粉壟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用空心“兩刀鉆”雙鉆頭垂直深旋耕,將土壤橫切粉碎成顆粒狀,而且不亂土層,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務,土壤粉碎后自然成壟。”韋本輝告訴記者,采用“甘蔗粉壟‘145’技術模式”,一畝旱地甘蔗,粉壟耕作的條帶只占三分多地,有效提高了粉壟耕作效率、節耕節能,有利于將化肥、水等資源集中于三分多地中。
韋本輝告訴記者,采用“甘蔗粉壟‘145’技術模式”種植的甘蔗,1年新植,4年宿根,5年累增甘蔗5噸,平均每年每畝可以增產1噸甘蔗;5年后,再在寬行的行距2米中實行新一輪“145”,如此循環,可有效破解干旱地區甘蔗增產難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9月17日調查數據顯示,新和鎮“甘蔗粉壟‘145’試驗示范項目”,采用粉壟技術模式種植的甘蔗比采用傳統模式種植的甘蔗有效條數增加14.7%、株高增加16.4%、莖粗增加1.6%、葉片厚度增加4%。
10月15日,廣西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處有關領導,崇左市的制糖企業代表、蔗農代表冒雨考察了新和鎮“甘蔗粉壟‘145’試驗示范項目”,大家對該項目實施效果表示認可,并給予了積極評價。
電話:0771-7964660 傳真:0771-7968753 地址:廣西崇左市城南八路
版權所有:崇左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崇左市生產力促進中心 桂ICP備13001073號-1 技術支持:廣科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