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全面推進甘蔗生產機械化正當時
記者 蔣欣攸 覃柳鮮
“甘蔗生產機械化已進入新的階段,已經具備全面發展、加快發展條件。”6月21日,在2019年廣西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峰會上,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總農藝師李如平說。
從零散到成規模,從小打小鬧到生產專業化,在崇左各地,甘蔗種植方式正發生改變,機械化生產正逐漸取代人工勞作成為崇左甘蔗生產的主流方式。
自2014年實施“雙高”基地建設以來,崇左市“雙高”基地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加快“雙高”基地建設步伐已是蔗農和制糖企業的共同愿景。
全面推進甘蔗生產機械化的基礎條件日趨成熟
糖業是崇左的支柱產業。
2018/2019年榨季,崇左市轄區內制糖企業開機生產15家,總榨蔗量1858.10萬噸,占全區5360萬噸的34.7%,比上個榨季多99.72萬噸,增幅5.67%,創近5年新高。混合產糖217.70萬,比上榨季多12.09萬噸,增幅5.88%。
崇左市入廠原料蔗及產糖量已連續17個榨季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過去,糖料蔗收獲主要依靠人工完成,機收水平低,糖料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2014年,廣西在全國率先創新開展“雙高”基地建設,提出到2020年建成500萬畝以上、平均單產超8噸、蔗糖份超14%的“雙高”基地,實現“噸糖田”的目標,廣西啟動“雙高”基地建設試點。其中,崇左市“雙高”基地建設任務總面積為201萬畝。
5年來,崇左市“雙高”基地建設形勢大好。
2014年至2018年,崇左市已累計落實“雙高”基地面積193.38萬畝,占序時任務191萬畝的101.24%,占總任務96.21%,其中2018年實施面積65.18萬畝,占64萬畝任務的101.84%。
崇左已是廣西“雙高”基地面積最多的地級市。
前期的建設,奠定了糖料蔗生產機械化的基礎。崇左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信息化技術與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相結合,實現“耕種管收”各生產環節的精細化管理。蔗農自購機械投入甘蔗生產,各類專業農機合作組織不斷涌現。
扶綏縣渠黎鎮雷達合作聯社是崇左市較早成立的農機合作組織之一。雷達合作聯社采用“制糖企業+農機設備生產商+農機合作社”的運營模式,組建專業的管、種、收團隊,實現了甘蔗規范化、標準化種植。
大片甘蔗地里,沒有管護工人,只見農機手操作著施肥機、噴霧機、大型無人機,承擔了甘蔗地里施肥、噴藥、除草等工作,一個人可以管理2000畝甘蔗地,每年節約的成本等于一年的利潤……雷達合作聯社里的甘蔗生產場景在扶綏已屢見不鮮。
以扶綏縣為試點,崇左市不斷加大甘蔗生產機械化的投入。
去年,全市新購置甘蔗聯合收獲機124臺,其中,僅扶綏縣就購入了105臺。
2018/2019年榨季,全市投入甘蔗聯合收獲機313臺,機收甘蔗27.63萬噸,比上榨季機收甘蔗量增長41.3%。全市有72個農機服務組織參加甘蔗機收社會化服務工作,比上榨季增長132%,投入甘蔗聯合收獲機313臺、機收甘蔗5.92萬畝,比上榨季分別增長104.6%、26.8%。
眼下,“雙高”基地即將建成,“雙高”基地建設期待新的規劃。去年9月,廣西加快推進糖料蔗生產機械化發展實施方案,方案中指出,爭取用三個榨季時間,確保全區500萬畝“雙高”基地糖料蔗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
目前,崇左市“雙高”基地甘蔗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4.5%,距離實現85%的目標近矣。
蔗農期盼:加快甘蔗生產機械化步伐
“‘雙高’基地建設已進入轉折階段,需要推進機械化生產突破瓶頸。”中糧江州糖業原料部經理助理陸光藝肯定了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在行業中的重要性。
今年,中糧集團陸續購入聯合整地機、培土機、種植機等國外先進設備20多臺,與當地有資質的農機合作社合作,針對不同的地塊采用不同的機械化生產模式,提出前三年不收取蔗農租金費用。
不久前,中糧集團又與中聯重工集團進行洽談,合作推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
另一制糖龍頭企業也正加大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投入。
據廣西扶南東亞糖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扶南東亞”)增產部經理廖李權介紹,扶南東亞已有4萬畝甘蔗種植基地實現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繼引進澳大利亞“現代農場”模式后,東亞集團又引進中小型收割機,滿足散戶、小地塊的機械化生產需求。
去年開始,扶南東亞種植基地收割機收獲量大幅增長。今年,扶南東亞預付了19臺收割機,與當地合作社合作,2018/2019年榨季,收割機收獲量達14.2萬噸。同時,扶南東亞還專門開設收割機榨線,日榨1.2萬噸。
企業的動向預示著行業的走向,企業的服務帶動蔗農種植積極性高漲。
扶綏縣渠黎鎮渠黎社區甘蔗種植大戶胡書安是最早享受機械化收割服務的種植大戶之一。十幾年來,甘蔗砍收人工成本逐年攀升,從最初的25元/噸上漲至120元/噸。每年春節過后,甘蔗砍收人工成本更是不斷上漲。
兩年前,胡書安開始聘請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服務,每噸作業的費用由糖企代扣85元,運費由糖廠補貼,算下來每噸機收成本比人工砍收節省了幾十元。
“今年淘汰了一批桂糖42號,新種下一批桂柳05136。”嘗到甜頭的胡書安種蔗積極性高漲,糖企推出新的品種他毫不猶豫搶先種,合作社推出的農機服務他搶著申請。
2013年,江州區瀨湍鎮種植大戶黃景逢自主購入耕地機,使用耕地機一天可以耕地15畝,比人工耕地多4畝。2016年,黃景逢又自主購入種植機實現機種。機械化生產不僅節約了黃景逢的時間,還解決了用工難問題。
“實現生產機械化,我們可以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學習甘蔗種植技術。”黃景逢認識到甘蔗生產機械化帶來的便利。但是,黃景逢家中的60畝甘蔗地多是分散的小地塊,機械化生產只能運用于10%的地塊,眼見著自己和妻子年紀漸長,家中勞動力缺失,早日完成土地整合,實現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放勞動力是他的心愿。
專家呼吁:提升地力是基礎
在6月21日舉行的2019年廣西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峰會上,來自區內外的學科院士、專家分析了崇左發展甘蔗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崇左明確下一步工作重點,加快推進廣西糖料蔗機械化生產提供了思路。
“廣西甘蔗生產機械化步入了快車道,全面推進甘蔗生產機械化時機成熟,甘蔗生產機械化進入全面推進和集中攻堅的階段。”會上,李如平發出號召,崇左作為甘蔗主產區要總結經驗,乘勢而上,各縣(市、區)要在甘蔗機械化耕種管理中注重規劃,優化設計,抓好政策的落實,詳盡措施,推進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高質量發展。農機生產企業要恪守生產質量、用戶至上的原則,生產高質量、性能優、群眾喜愛的甘蔗收獲機,在服務中推進產品,宣傳企業,打造品牌。制糖企業要發揮甘蔗生產機械化主力軍作用,主動推進機械化,在技改、運輸、入榨和扶持等方面給予大力幫助。農機合作社要做好市場調查,主動聯系業務,整合社會資源,開展規模化作業服務,產生規模化效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道出了崇左實現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基礎。
“崇左甘蔗產業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種植甘蔗及蔗糖加工具有天然優勢。但是,作為傳統產業,崇左糖業面臨著新階段。”尹偉倫站在蔗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看問題,認為崇左的當務之急,是解決土壤地力問題。幾十年來,甘蔗種植依靠化肥和農藥提升了產量,短時間內解決了植物對營養的需求,卻忽略了有機物質的供給,破壞了土壤的膠體和粘層結構。土壤沙化和酸化使有機質流失,地力失衡,因此,要抓好“第一種植車間”核心生產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有機質保持土壤營養的緩慢釋放。
“如果不解決盲目施肥、管理粗放的問題,著重提升地力,‘四化’建設的效果將無法充分體現。”尹偉倫建議緊緊抓住智能化精準施肥技術推廣為突破口,轉變甘蔗增產增糖生產方式,促進蔗地地力可持續發展,是糖業“二次創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
“‘雙高’基地建設極大改善了甘蔗種植條件,機械化生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近年來農業化學肥料使用過量已成為普遍現象,需要通過綜合性措施改變現狀。”廣西甘蔗學會理事長、原廣西農科院院長李楊瑞提出了“以蔗養蔗”。
經過多年的實驗,李楊瑞和學者們發現,廣西蔗農所用氮、磷、鉀肥已經超出甘蔗所需量的70%,大部分物質無法吸收,污染了環境。甘蔗渾身是寶,甘蔗成分大部分是有機質,生產蔗糖剩下來的廢液可以利用來改良土壤,濾泥、蔗梢、蔗葉可以返回蔗地,以蔗養蔗,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酸化問題,這樣不僅提高甘蔗產量,含糖量也大大提高。
崇左也已經作出了嘗試,廣西南寧東亞糖業集團甘蔗研究與發展中心配備了土壤實驗室,對蔗區土壤PH值、氮磷鉀進行測定,并根據測定結果為蔗區配置配方肥改良土壤。
崇左甘蔗生產技術走在全區前列,生產技術、管理模式不斷創新,集中攻堅甘蔗生產機械化勢在必行。
電話:0771-7964660 傳真:0771-7968753 地址:廣西崇左市城南八路
版權所有:崇左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崇左市生產力促進中心 桂ICP備13001073號-1 技術支持:廣科網絡